兵书宝剑峡,曾是三峡西陵峡中一大绝景。传说,诸葛亮西征入蜀,留下长剑一把,铁卷兵书两本,置于三峡绝壁而得名。
据了解,千年兵书实为三具千年悬棺,因其高悬绝壁发掘困难,加之能增添三峡神秘,故没有发掘。三峡库区蓄水工程展开后,一批古文物专家展开了抢救工作,随着水位的上升,将悬棺从盐壁上挖掘出来并开棺探察。悬棺的奥秘逐渐为世人所知。
绝壁上的“兵书”
千古传说:诸葛亮兵书葬悬棺
村民中流传两种说法:一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得知自己的生命已不久了,即招来他最信得过的人,将别人垂涎已久的兵书与宝剑,装在两具棺材里,藏到了香溪的这一无人可攀的悬崖上。这也是他的兵书宝剑一直未流传后世的一大原因。曾作过古籍研究70多岁的林先生说,此种流传在长江两岸甚为广泛。因之,葬悬棺的这个地方才叫兵书宝剑峡。经昨日清走的两根不知名物来看,不排除是传说中所葬之物的可能。
另一说是,一对恩爱夫妻死后,为了达到生同床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了悬崖上。其主要目的是,因为长江流域的湿气比较大,他们葬于干燥的地方便于保存尸身。在这对夫妇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珠宝金银等物。对这一说法,林先生说从情理来看虽有可能,但由于其流传范围太小,可信度也不可能很高。相信不久以后,国家有关部门会公布其真实的结果的。
就第一种说法,还有老村民讲了如下传说,民国初年,有人为了看该悬棺里是否有宝剑兵书,曾花大量时间准备了粗大的绳索,从悬崖顶上吊下了悬棺山洞。这个人因恐惧江水的汹涌,只慌张地从棺材里找到了一把宝剑。可他把宝剑刚要拿出悬崖时,宝剑却奇迹般地不见了。他以为撞上了死者的魂魄,从此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其他人也一样被吓唬住了。
今天人们从香溪顺流而下,约五、六里,便可在江北绝壁上,看到当年诸葛亮所弃的那部“兵书”和那柄“宝剑”。其实,所谓“兵书”,却是半腰岩隙中的几块匣状物体,乃是古代的岩棺葬;所谓“宝剑”却是一柱岩石,不过乍看起来,却象一柄直插在激流中的浮雕巨剑!
绝壁上的“宝剑”
兵书宝剑峡又叫米仓峡。在“兵书宝剑”的斜对面,峡口悬岩下有一岩洞,乱风时尘土顺着石孔漏入岩下,好象常年堆积着的粮食。传说是诸葛亮当年屯粮的米仓。
兵书宝剑峡长约4公里,峡内有白沱和小青滩扼守于峡的南北两岸。1978年曾在小青滩挖出一尊屈原石象,系明嘉靖年间的遗物。现已移至秭归县屈原纪念馆。
从小青滩下行,江北岸岩壁上有石如人持竿垂钓,名“姜太公钓鱼”。再下行,悬崖下近水处有月亮洞。每当水涨,太阳照射到洞口时,形如圆月。过月亮洞,出兵书宝剑峡,紧接着就是著名的青滩。
诸葛亮兵书宝剑的埋藏处?还是恩爱夫妻的同归墓?
“兵书宝剑”悬棺被开启探密
在过去的悬棺维修中,曾发现悬棺的棺木有火烤过的痕迹,不仅如此,刀凿裂缝间仍能清晰地看见黑色。专家判断这是对灌木进行了防腐处理。同时专家们曾还惊喜地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元代青花瓷碗核计一带剑鞘的宝剑,所以判断那是一个贵族悬棺。
而去年悬棺被淹没前夕的挖掘中,专家们更近距离地了解了一些悬棺内部的奥秘。
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和屈原纪念馆的文物专家,进入岩缝中将棺木进行编号排序,从绝壁岩缝中取出三口悬棺。
据参与发掘工作唐守贵介绍,文物专家在第一口棺木中没有发现文物,在第二口棺木中发现八件铜质矛,矛上有人头像,很精致。还有一件文物像半边胡芦。棺中文物排放位置整齐,分为前三件、中三件、后三件。第三口棺木中藏有一米见解方长的宝剑一把,上面好像有文字记载。另有铜头木尾弓箭数支。他相信那一定是宝物。
每口棺木头都有两个孔,据说是悬挂悬棺时用的。棺木两边尚有红黑白色的花纹。据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说,那可能是油漆涂制的,非常考究。
由于棺中文物未能清理鉴定完毕,梅馆长不愿透露棺中文物具体内容,但对唐守贵先生所说并没有持否定态度。具有丰富文物发掘经验的梅云来肯定地说,从目前已清理的数十文物来看,悬棺系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他说,对于悬棺文物的发掘抢救工作已经征得省市文物管理部门同意。
兵书宝剑峡已经被大江淹没,“兵书”悬棺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但梅云来认为,文物专家将认真清理和发掘悬棺文物,为关注三峡文化和历史的人们提供更多史证。
专家开启悬棺,获取数件神秘宝贝
三峡悬棺的传说由来已久,版本也各不相同。迷人的大宁河,在幽深秀丽的巫峡西口汇人浩瀚的万里长江。从巫溪到巫山两百多公里的宁河两岸,山奇雄,水奇情,滩奇险,峡奇幽。那听不完的传说,个个动人,那观不尽的景色,处处绝妙。那陡岩绝壁上的具具悬棺,更是令人神驰同弦!游船过“龙门”、“巴雾”、“滴翠”诸峡,船工不时会给你指点:“这里有船棺”,“那里是铁棺”……来到宁河深处的荆竹坝,二十多具分层排列的漆黑棺木,高悬在飞鸟不下,猿猴难攀的百丈绝壁之上,翘首注目,谁不惊讶?同行数人,几乎都发出了声声疑问:棺挂悬岩为什么?千斤之物怎能挂上悬岩?……
关于这悬棺的来历,宁河两岸的人们众说绘坛。有的说,这悬棺是铁铸的,里边装的都是鲁班的“元字天书”;有人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起传说哩: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宁河峡中一个绿竹掩映的小村子里,有个神通广大的孩子,一位“算命先生”给他算命说,这孩子有当天子的福分,只是要从某年正月初一起,一百天内开不得大门,否则……
一日三,三日九地过去了,到了“算命先生”所说的那年正月初一,这户人家果真紧闭前门.从后门进出。
眨眼问,九十九天过去了,可就是这最后一天的早晨,孩子的舅父来到他家。孩子娘想,反正今天就是一百天了,自己的兄弟远道而来,怎么能让他不走前门走后门呢?于是,她打开大门,迎接贵客。谁知门刚打开,门口松林里就响起了“僻哩叭啦”竹子的爆炸声,象霹雷滚滚而过。满屋的人惊呆了,跑到松林一看。根根竹子全部炸天,地上躺满了已经死去的金盔银甲的将士。
正在这时,那位“算命先生”叹息地走来,说:“哎,九十九天都过去了,这最后一天你们却挨不过去。看,这些都是日后辅佐天子的臣子啊,可惜!可惜!他再也没有天子之分了。
孩子的舅父十分难过,马上置了一些棺木,把死去的臣子收敛起来。孩子气愤至极,当即将那些棺材用脚猛踢。说也怪,一具具棺木全都挂在宁河两岸的岩壁上了……
神奇缥缈的传说给悬棺蒙上更神密的色彩,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悬棺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呢? 据考古宁河区域是少数民族已人、催人的杂居之地,而巴人无悬棺葬俗,宁河悬棺可能为濮人葬式。唐人张傅曾有这样的记载,古代,人死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弥高者以为孝。”由此观之,“悬索下枢”就回答了“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岩”的问题了。我们可以推测,千百年前,古宁河地带还是莽莽原始森林,那悬岩绝壁上,古藤横生,不正是给人“悬索下枢”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有利条件么?
巫峡大宁河关于悬棺的另一传说
“镇坪发现一僰(bo)人悬棺”,该消息成为国庆后安康的一条爆炸性新闻。近日,记者深入大巴山北麓的镇坪县,在该县白家乡一处山崖峭壁缝隙中见到了僰人悬棺。
10月16日,为了证实此消息,记者来到了大巴山深处的镇坪县白家乡七坪村。站在公路上,记者没有借助任何器材,用肉眼就看到对面一处地势险要的山崖间有一个岩洞,洞口很窄,但可以清晰地看到洞内有一副棺木,尽管盖、底已经分离,但整体上还算保存完整。想必这就是僰人悬棺了。山脚下,有一条40米宽的河,崖下有一处深约20米的潭,悬棺距离潭水面约80米,由于河面上没有渡船,所以只能站在近200米开外的河对面远远观望。
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自他打小记事起,就知道对面洞子里有副料(当地人称棺材为料)。让他感到奇怪的是,那料是如何放到那么高的洞里的呢?而且在洞口风吹雨打这么多年了,居然还没腐烂。
据镇坪县文管所邹卫鹏所长介绍,该悬棺是他们在9月底进行田野勘察中意外发现的,经文物专家认定是僰人悬棺。此前,我国仅在四川、贵州等地发现过僰人悬棺,此次发现的僰人悬棺在我省境内尚属首次。
僰人悬棺是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
目前共有保存的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