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芬兰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是听笑话或是挠痒痒,人们发出的笑声都是一种本能,而表达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哭泣则是后天学习所得。
试验中,芬兰科学家让16名参试者就几种不同的情感分别发出声音,取代语言表达。其中半数参试者为耳聋患者,另一半参试者为听力正常。之后,研究人员将这些参试者表达悲伤、恐惧、叹气、生气、欢乐等情感的声音录音,回放给25名听力正常的参试者听,并要求他们分辨出每种声音所表达的具体情感。
研究结果发现,在耳聋参试者发出的声音中,能被参试者识别的只有“大笑”和“叹气”两种声音,而听力正常的参试者所发出的惊恐、哭泣和伤心等情感更容易识别。
研究人员指出,耳聋患者从没有听过笑声,却能发出正常人可以识别的笑声,这就表明笑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悲伤等其它情感的表达方式则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并逐渐模仿学习。对于新生儿刚出生就会哭,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因为分娩过程中受到惊吓,或是婴儿为了满足“吸氧需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极而泣”。
其实,其他灵长类动物也会笑,比如你给大猩猩挠痒,大猩猩也会发笑。伦敦神经病学研究所索菲斯科特教授表示,这一发现可能说明笑是完全不同于说话的一种呼吸方式。但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大卫奥斯特里教授则表示,耳聋者也可能通过观察而学习如何大笑。整理邓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