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登陆 ★ 注册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美丽山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详细
 

上海名胜四

一,静安寺

静安寺  
静安寺
静安寺是上海市的著名古刹之一,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至今已近780年,早于上海建城。清末,寺成现今规模。民国34年(1945年),书法家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沿用迄今。
中文名称: 静安寺
地理位置: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
修建时间: 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
主要景点: 静安八景、赤乌碑、陈朝桧

寺庙介绍

起源

寺庙活动

寺庙活动(9张)

静安寺建筑

静安寺建筑(17张)
静安寺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为著名江南古庙。原名重元寺、重云寺。静安寺是上海最为著名的真言宗古刹之一,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名于世。这座古庙也是这闹市中难得的清修之地,它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寺内还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
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形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间,因地利之便,以静安寺为中心构成的交通网络成为沪西城市化进程的起点。[1]

景观

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元明以来为沪上游览胜地;近代因中西结合的营业性园林著称;今以现代化旅游设施称雄;可谓古与今的连接点,中西文化的汇合处。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光绪二十七年和民国34年(1945年)设置的警区和行政区,均以静安寺命名。

历史背景

静安寺古泉——天下第六泉

  静安寺古泉——天下第六泉

西晋建兴元年(三一三年),吴淞江上浮起两尊佛像,背上有佛名,吴县信士把佛像迎到了重元寺。唐代改寺院名为永泰禅院,宋代始改为静安寺。寺院的原址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因江水波涛冲击,危及寺基,乃于南宋嘉定九年(一二一六年)迁至这里。静安寺久经风雨,也不知建了多少次,毁了多少次。比如,太平军东进时,静安寺一带战火连天,巍峨的殿宇被大炮轰成一堆颓垣残壁。后来,由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资助,重修山门殿宇,又将山门外的涌泉安置井阑。涌泉,昼夜沸腾,状似温泉,又名海眼,深可通海,有人将之题为天下第六泉,以沸井、涌泉而在天下名泉谱中占据一席之地。“文革”时,静安难逃,庙亦不庙,变成织染厂的天下。拨乱反正之后,大力修复,寺院获得新生。
传说
静安寺风景独秀,元代诗僧寿宁将寺院之景吟为静安八景  ,历代文人对此题咏很多而今已灰飞烟灭。虾子潭只留一段趣话:宋代寺僧智俨,一次啖虾一斗。渔公来要他付钱,智俨没钱可付,就将虾子全部吐回寺门前小潭中。虾子居然全活了,但已无芒。此后,潭中便产这种无芒虾,直至一九一九年沸井被填死后,虾便就此绝迹。最后一景涌井也因为修路而被加了盖。
变迁
近百年来,静安寺周围被逐渐演变成了商业闹市,寺门多被蚕食或被迫出售,寺院规模日小,甚至山门被商店遮蔽。一九四五年,只好另建新山门。寺院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楼、念佛堂等。[2]

现任方丈

慧明法师,1968年7月生人,汉族,祖籍江苏,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静安寺住持、上海佛学院院长。
慧明法师1983年6月在上海玉佛寺出家,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上海佛学院正、预科班,  1987年9月~1989年9月就读于上海佛学院研究班(1988年应请为玉佛寺知客,同时担任上海佛学院监学)。1989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9月~2003年10月担任上海佛学院副教务长。1995年10月,任静安寺监院并主持静安寺工作。1998年5月起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00年12月,任静安寺住持,2001年5月20日举行方丈升座仪式。2003年11月任上海佛学院院长。2010年1月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2003年起,在复旦大学攻读历史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2009年1月7日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2009年6月26日,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证书。
2008年1月起,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3]

历史沿革

静安寺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年),创始人为康僧会。初名沪读重元(玄)寺,寺址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唐代该寺更名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逼近江岸,寺基有倾圯之危,住持仲依将寺院迁至芦浦沸井浜畔,即现今寺址。

清朝前期

静安寺迁至今址后,规模逐渐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寺内有8处名胜,即: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寿宁搜集历代诗人题咏,编为《静安八咏集》行世,静安寺由此声名远播。明洪武二年(1369年),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至今呜响大殿,声洪震远。

清朝

清初以来,静安寺屡经兴废。雍正年间,住持孚庵,因寺院田产案胜诉,维护了静安寺的田产,并勒石记其事。迨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出资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歙人孙思望倡议捐资重修殿堂。上海道(长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并于寺东建报恩院供僧众居住,捐田24亩供香火。。寺僧大海,曾将寺内被火焚余的宋代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及一尊韦驮像于寺内供奉。咸丰同治之际,静安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唯余一座大住持殿。
静安寺

  静安寺

住持鹤峰在缙绅李朝观、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资助下,于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静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仪轨举行隆重的浴佛节,四众云集,车水马龙,商贾辐,蔚为奇观。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静安寺庙会,“三月三到龙华(看桃花),四月八到静安(逛庙会)”遂成为沪上民谚民俗。
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古寺山门前的涌泉,被誉为“天下第六泉”。

太平天国时期

静安寺遭兵燹,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仅存1座大殿。光  绪初年,大殿塌记。光绪三年(1877年)住持僧鹤峰募捐重建山门和佛殿,因捐资不继,被迫停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数年。后由李朝觐、唐景星等人合力劝募,并得邑绅姚曦、徽商胡雪岩等捐助,于光绪六年三月开工续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鹤峰等勒碑记其事。此后静安寺多次修葺。光绪九年(1883)由李朝观作记、住持鹤峰勒碑,《重建静安寺记》碑文今仍保存于大雄宝殿前壁。 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两侧增建两座楼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静安寺恢复旧观。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张至静安寺,租界当局迫令静安寺迁移历代祖师坟墓,并因筑路而拆除寺内大雄宝殿西侧房屋。光绪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静安南翔塔院”一座,将静安寺历代祖师灵骨迁葬该院,并建祖师祠,供历代祖师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专人管理。直到民国年间,尚有七十三间房屋,土地六十四亩。

民国时期

1912年至于1916年,静安寺成为上海和全国佛教活动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于静安寺,著名爱国诗僧寄禅(八指头陀)任会长。次年,寄禅为保护全国寺庙财产,赴京请愿未果,不幸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国佛教界在静安寺召开追悼大会,太虚大师在会上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对全国佛教影响很大。1913年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如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推选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为副会长,圆瑛为参议长。
1919年,寺前填浜扩路,筑成通衢,命名为静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沪西一带日见繁荣,香火鼎盛,礼佛游览者洛绎不绝。寺宇不敷应用,1920年,寺僧常贵会同沪绅姚文栋等人在大殿东兴建三圣殿,基本形成寺院之主体格局。
静安寺又几度兴修。民国10年(1921年),沪西一带日益繁荣,静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应用,僧常贵及绅董姚文栋等,将寺产积余资金,在大雄宝殿以东空地上建l座三圣殿,扩充寺基至5亩。民国34年,回静安寺两边商店林立,山门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监院密迦在原山门东首另建新山门,并由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门前建成1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称“梵幢”,以为佛寺标志,并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后出任住持,任内无所建树,而寺产纠纷兴讼不断,留下许多后患。1941年,德悟法师继任住持,革弊图新,转向佛学教育,注重佛学研究,曾举办数十次佛学讲座,分别礼请应慈、圆瑛、芝峰、丁福保、赵朴初、蒋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讲,同时成立静安寺护法会,会同监院密迦整顿寺务,寺风顿有起色。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在住持德悟、监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门之东,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门,由邓散木(铁翁)题额“静安古寺”。并在新山门前、“天下第六泉”井栏一侧,竖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为静安寺标志。工程竣工后,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诞及静安佛学院开学,在揭幕典礼上,太虚大师以三喜临门,亲自主持剪彩,拈香礼佛,欢喜赞叹。与会僧俗逾万人,成为当时沪上佛界一大盛事。
在此期间,静安寺还于寺后门向华山路,创办静安小学。于南翔建立静安农村实验学校。该校由持松、白圣、赵朴初、毛效同、顾恒(暨南大学农学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师主持教务。两校经费均同静安寺负担。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监院密迦委托周孝廉、奚亚夫二律师,联名致函上海市佛教会,主动提出愿将静安寺由子孙剃度制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请市佛教会主持推贤选能继任静安寺方丈。同时,静安寺会体僧众也赞同德悟、密迦这一建议,亦函呈上海市佛教会请求改制选贤。于是,上海市佛教会尊重住持德悟法师及全寺僧众愿望,于是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及全寺僧众,举行会议,一致决定该寺改为永久十方丛林,并公推持松法师为改制后首任住持,兼任静安佛学院院长。持松法师接任时,提出四项要求:“一、静安寺既定为十方丛林,今后住持选举,应由佛教会会同本市诸山代表及本寺两序大众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静安寺应作为佛教文化事业中心,逐渐减少酬应,以期成为纯粹弘法之道场。三、寺内经济应行公开,尽力所及,举办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潜心内学,不善外缘,重违大众嘱托,除寺内行政大计如需本人主持外,其余事务,概由监院领导诸执事分别负责。所有琐务应酬,幸勿相累。”获得与会者一致通过。持松法师担任住持后,任命白圣为监院,四项规约,得以实施,寺务大有进展。
静安佛学院建于1946年春,聘太虚大师为首任院长。后持松法师继任院长,白圣为副院长。育枚为教导主任,圆明、守成、妙然先后任监学。师资一时称盛:原金陵大学哲学系主任本光法师讲授佛学概论、比较宗教学、唯识论等课程,道源法师讲授“贤首教仪”,度寰法师讲授因明学,林子青教授讲印度佛教史,关德栋、陈诒先教授先后讲国文,秀奇法师讲授美术。学僧行后就读者近百人。学风严谨,学术气氛甚浓厚,来院作讲座的先后有太虚大师、北平中国佛学院院长周叔迦、法舫法师、能海上师、雪嵩法师、暨南大学牟润孙教授、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倪青原教授等。第二年,学僧自己创办了《学僧天地》杂志,除发表本院学僧研究文章外,为《学僧天地》撰搞的著名人士有南洋慈航法师、佛教学者大醒、法尊、霭亭、南亭、雪嵩、演培、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主任季羡林、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等。因经费困难,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一定影响。1948年初,静安佛学院曾易名为静安学苑。
1948年初,静安寺拨出沿街楼房一处,创立佛教平民诊疗所,持松法师任所长,白圣任副所长,秀奇、乐观先后任事务主任,聘费仲华、郑葆湜、李光佑为内外科主任,李根源为牙科主任。面向贫病之众,施诊给药,救难拯贫,慈悲济世。为筹募医疗基金,由持松法师发起,敦请海内书画名家捐赠作品,举行义展。当时有张大千邓散木、唐云、白蕉、郑午昌、马公愚、施叔范、张炎夫、申石伽等三十多位名家义赠书画、扇面二百余件,沪上各大报均以一定篇幅报道静安寺佛教平民诊疗所的施诊盛况。这一慈善事业,深得社会群众嘉许。

上海解放后

建国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两次拔款修理静安寺,成立修复委员会,由圆瑛、持松、苇舫、清定、赵朴初等十四人为委员,圆瑛任主任。
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51、1954年2次拨款共2万多元 
静安寺

  静安寺

对静安古寺进行修复。1953年4月,住持持松法师在寺内复兴自唐代以来失传已久的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接续了我国自五代以来失传已久的东密。是年5月20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开光仪式。坛场设于法堂楼上。中间主坛称“大坛”,是修法时主要坛场,供奉毗卢遮那如来、不动明王、爱染明王三尊塑像。左坛称“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点乳香等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后挂“金刚界大曼荼罗”。右坛称“圣天坛”,上供如意轮观音菩萨,后持“胎藏界大曼荼罗”。东西两壁挂传承真言宗的八大祖师画像,分别为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善无车、一行、惠果、空海。东边一室,中供孔雀明王,两壁挂密迹金刚和真言宗历代祖师法系表。西边一室,左供奉大黑天,右供奉诃利帝母。两壁挂十二诸天:东壁为月天、地天、毗沙门一、风天、水天、罗刹天;西壁为日天、梵天、伊舍那天、帝释天、火天、炎摩天。从此,在持松法师主持下,寺内日常修习密法,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为弟子灌顶。每逢香期佛诞,全寺开放,香客游人,一时称盛。1966年“文革”中,寺庙遭受严重冲击,佛像被毁,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众被逐,整座寺宇被改为工厂。 嗣后每逢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逢农历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对外开放,游人前往瞻仰、礼佛者众多。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静安古寺遭受严重冲击,住持持松法师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捣毁,僧众被迫还俗,寺舍被占用。1972年,大雄宝殿失火焚毁,古刹废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

静安八景

静安八景(8张)
1983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古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之一。1984年,成立静安古寺修复委员会,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贾劲松居士主持按历史原貌修复。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30万元。至1990年,静安古寺修复工程基本完成。经全力修复,1998年,为配合轨道交通2号线静安寺站的建造,静安寺又一次进行了改造。现为上海市中心地区佛教开放场所之一。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拔乱反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认真落实,静安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由会长真禅法师任主任,副会长贾劲松副主任。在广泛征求佛教界及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按原样恢复。僧人也陆续返寺,一批幸存的古文物也相继归还。1985年静安寺修复开放后,淦泉法师任住持。

现代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下,全寺僧职人员共同努力,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勒俭起家,从零开始,自养自立,香火日盛,法务再兴。1985年,静安寺修复真言宗密坛期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长安之路”访问团参访静安寺,团长内海有昭、副团长静慈圆、秘书长前有隆,赠送了部分密坛法器,使真言宗坛场得以较快恢复。同时建立了“持松法师纪念室”,陈列持松法师海内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书画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师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宝殿,由赵朴初居士题额。
1988年3月度寰法师圆寂后,同年10月,由真禅 
静安寺

  静安寺

法师兼任静安寺方丈。香港李国庆居士夫妇捐献汉白玉观音菩萨立像一尊,供奉于圆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刘庚宇等捐资从缅甸请回高3.6米的释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于大雄宝殿。1994年,新建三层楼僧寮与上客堂,文物楼、寺务处办公室先后落成。是年十月举行持松法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与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美、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及港台地区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诸山大德、学者专家、护法居士近千人与会,盛况空前。落实政策以来的十年,静安寺的发展与修复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此外,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位于宝山区罗店镇上的玉皇宫,于1988年改称梵王宫,作为静安寺下院,由静安寺前监院从达法师住持。静安寺在自身修复的情况下,仍然拔出款项,支持梵王宫的修建开放。1993年,梵王宫改名“宝山净寺”,更具规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亲赴礼佛,并为安养院题辞:“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法老为上。如奉父母,如敬师长。美哉梵宫,不殊安养。”
1995年底,慧明法师调来静安寺任监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师为主任的新的寺务委员会,在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阶。期间,慧明法师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韩国举行的中日韩佛教友好研讨会汉城大会,出席了尼泊尔蓝毗尼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庆典以及由中国援建的“中华寺”奠基仪式。他在参访尼泊尔加德满都斯瓦声杨布寺时,请回了佛陀舍利。

周边美食

HOME's私房菜,申城五月天,汇元坊酒店,东方亚克西,时食火锅,宴公馆,南麓浙里,席家花园,玛雅,辉哥火锅,泰籽-精品泰餐,苏浙汇,肥杜火锅,屋企汤馆,原创私房菜,晶堂群英会,名宴,潮楼,新吉士酒楼,圆苑酒家,鹭鹭1985会所,锅比盆大,钨节路新加坡餐厅,上海人家,新花城长江第一鲜酒楼,椰香天堂,上海1号私藏菜,上林铁板烧,新花城海鲜火锅,鹤舞,美丽园世博餐厅,喜旺农家菜,湾仔,一哥肥牛火锅海鲜酒家,梅园村酒家,鱼门客栈,巴厘岛,鹤之舞,名豪鱼翅海鲜,谷泰饭店,贵都金凤楼中餐厅,高木日本料理,保罗酒楼,TORO LOCO,萤七人间,小南国烧烤,厚味香辣馆,古意湘味浓,翠华餐厅,汉堡王等[4]

周边住宿

酒店名称[5]
酒店地址
酒店位置
上海希尔顿酒店
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250号
静安区/静安寺地区,近延安西路
上海延安饭店
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111号
静安区/静安寺地区,近华山路
上海格林豪泰酒店(延安中路店)
上海市延安中路1111号
静安区/静安寺地区,近华山路
上海巨鹿花园别墅
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889号
静安区/静安寺地区,近常熟路
上海宾馆
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505号
静安区/静安寺地区,近延安西路
凯仕摩上海世纪时空酒店公寓
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199号1601室
静安区/静安寺地区,近愚园支路
上海国际丽都公馆酒店式服务公寓
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268号
静安区/静安寺地区,近华山路口
上海枫蓝商务酒店
上海市静安区延平路58号
静安/静安寺

主要景点

静安八景

静安寺

  静安寺

元人有所谓“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读 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甚名,今均湮没。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泉旁筑石栏,四周有铁栅,旁竖阿育王式石柱“梵幢”,题曰“天下第六泉”。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间”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光宗赵谆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之藏书阁所题,阁毁后移于寺内。经过大修,重现古寺风貌。

 

 

 

 

 

 

庙会——浴佛节

静安寺庙会起源于一年一度的浴佛节。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开,终于1963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数十年来,庙会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庙市,堪称静安区商业的渊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寺院相继出租土地营造商业用房和里弄住宅,变幽静乡郊为商街闹市,十里洋场西端市口日趋繁荣。至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商市已初具规模,今发展为上海重要商业中心之一。

赤乌碑

赤乌碑,在静安寺,乃孙吴赤乌中创寺碑刻。宋祥符中迁寺而碑没于江。元钱岳诗:悲凉断刻三江底。想象雄文六代前。

陈朝桧

陈朝桧,在静安寺。相传陈朝植双桧于殿庭之左右。宋政和间,媚臣朱勔图以进徽庙,遣使求之。暴风震雷忽碎其一。今殿右者尚存。元成廷珪诗:香骨自来盘左纽,苦心未忍弃前朝。

寺庙文化

汉地佛教密宗

静安寺在近代由禅宗趋向密教,1947年由子孙丛林改为十方选贤制丛林,即方丈不再由本寺和尚师徒继承,而是向全国招聘,选贤能住持。1953年,当时的方丈持松法师在寺内设立真言密宗坛场,复兴了自唐代以来失传的汉地佛教密宗。寺院楼上仍设有密坛,挂有甚多曼茶罗。
持松(1894——1972年),俗姓张,湖北荆门人,少年出家,敏而好学,曾住持常熟
静安寺

  静安寺

兴福寺、主持上海华严大学。曾三次去日本求学,习两部大密法,得阿阇黎位。归国后曾在武汉上海杭州等地讲经灌顶。持松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持气节,拒绝敌伪诱迫。持松后来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并赴东南亚、南亚诸国访问。一生学通显密,诚为密宗大德,著述有《密教通关》等二十六种行世。 1991年,大雄宝殿重建竣工。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来自缅甸,纯玉雕成。玉佛高三点八七米,宽二点六米,重一万一千公斤。由于玉佛太高大,奉安时不得不拆除门墙,真可叫“破门而入”了。玉佛的修饰按照汉族传统佛像的样式,面如满月,庄严吉祥,慈和安静。这尊玉佛比著名的玉佛寺中的两尊玉佛要大得多。

玉佛和银佛

静安寺玉佛并非我国最大玉佛,我国最大玉佛应该是辽宁省鞍山市玉佛苑 
静安寺

  静安寺

中的玉佛,是世界最大玉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2009年12月19日,静安寺15吨纯银浇铸的如来佛祖银身像进驻寺内。大雄宝殿上,未来将添置菩萨、诸弟子等十余座3吨重银像。
静安寺的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静安寺很小,却很别致,大雄宝殿后的藏经楼至今尚未完工,完工后的静安寺会更加雄伟辉煌!
静安寺的邻居有著名的百乐门梅龙镇、恒隆等著名娱乐、商业中心,佛门清静之地似乎不再了。每天早上的诵经很好,很有感染力,诸多居士和僧人的制造出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声效,不妨可以去听听。
静安寺的门票30元,香火另购。初一、十五免门票。

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宋代记载

宋代绍熙《云间志》:“静安寺,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 《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额。 《释迦方志》云:晋建兴元年,有二石像浮于吴淞江口,吴人朱膺等迎至沪渎重玄寺,像背题曰维卫、曰迦叶。《松陵集》 :建兴八年,渔者于沪滨沙内获石钵,以为臼类,荤而用之,佛像见于外,渔者异之,乃以供二圣。今佛与钵皆在。有毗卢遮那佛,吴越王瑜伽道场中像,佛五脏皆书钱氏妃嫔名字。有陈朝桧,皮日休陆龟蒙等重玄寺双桧诗。”

元代记载

元代周弼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静安寺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寺记略》 、清代嘉庆《松江府志》、同治上海县志》和《法华乡志》均有附载,今按《法华乡志》:“华亭东北百里,松江绕焉。有寺在沪渎,曰重玄。大中祥符元年,因避讳改今额为静安。嘉定九年,僧促依以旧基迫近江岸,涛水冲汇,迁于芦浦之泉,即沸井浜也。中流数尺,独深如井,昼夜沸腾,或指为海眼,因寺而异其名。寺之灵验最显著者,西晋建光元年,有二石像浮于江浦吴县人朱膺,迎置于寺,视其背,则有铭,盖七佛中之二,曰维卫,曰迦叶。后六年,渔者又获两石钵于沙际,大如臼。羯辛稍触之,则变怪辄现,因以为石像供具。佛阁则因异僧智严而立。严有异行骇俗,号虾子僧,常敛蒲草为万余绳,挂诸廊庑,且曰:我将作大缘事。继而示寂。人竞乐施以钱,绳皆满足,阁果成就。是皆传于闾里,著于杂书,彰新者也。自佛法渡江而南,浙西信乡将甚,精蓝净舍,所在布满,究其从始,其最远者,极天监、大同而止。孙吴赤乌十年,康僧会始至建业,建寺以居,谓之
静安寺

  静安寺

建初。此寺实相踵而成焉。自石像既迁于吴门开元寺,而钱氏瑜伽道场卢舍那宝像与永熙、宣和两偈、屹然尚存。双桧偃蹇,如虬如凤,则鲁望、袭美之所题咏也。风恬月淡,钟声梵响,悠扬于沧波浩渺之外,与天无际,安知无石像再浮而致发光彩于芦苇之间哉。华亭吾外氏所宅,少所闻而异焉,故述而为记。”元代至元《嘉禾志》 :“静安寺在府东北一百里,考证元沪渎也。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
元代寺宁《静安八咏集》杨维桢《序》 :“淞东北去九十里支邑为上海,邑之阴,古伽蓝曰静安,建自吴赤乌年。”钱(才鼎)《静安八咏事迹》中述“赤乌碑”:“孙吴赤乌中,天竺僧康僧会始入建业,创寺曰建初,华亭继有重玄,勒碑记事。宋祥符间,教名静安。至嘉定依师以址薄江,迁是地,碑未徒,而水啮没之。”张抑《重刻静安八咏集后序》 :“静安寺者,建自孙吴赤乌中。”《大明一统志》卷九“松江府
山川沪渎江,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松江东泻海而灵恠者,曰沪渎。 《广韵》 ,沪,水名。《白虎通》 ,发源而注海,曰渎。渎上有垒。晋虞潭、袁崧防海寇处。傍有芦浦,俗呼为芦子城。
静安寺

  静安寺

唐皮日休诗;全吴临沧溟,百里到沪渎。涌泉,在上海县静安寺。泉涌如沸,上有亭。
宫室讲经室,在静安寺。宋嘉定间,僧仲依尝筑土台,跌坐讲习。元杨瑀诗:华宁不归千载鹤,至今遗迹锁空山。钱岳诗:江月夜摇金篆冷,天岁风送宝花来。
寺观静安寺,在上海县治西北一十里。吴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宋祥符中改今名。 清代乾隆上海县志》:“静安教寺,初在沪渎。吴赤乌中建,号重元寺。唐更永泰禅院,宋祥符初改今额。”

清代记载

清代王韬《瀛壖杂志》 :“静安寺建自赤乌,僧寮数众,苦行清修,香火梵呗,昔称极盛。每逢四月八日浴佛大会,士女毕集,施舍无算,春秋传戒之期,远近众观者趾相错也。[6]
 
 
 
 
二,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绍兴  
鲁迅故居绍兴
鲁迅只是绍兴历史的沧海一粟、绍兴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夏禹帝贵胄之地、魏晋第一大都市、宋朝都城、贵族城市、天下第一富贵风流城,宰相元稹赞“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赞”仙都难画亦难书”。赞“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诗仙李白孤篇盖全唐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赞“一夜飞度镜湖月“。赞“会稽风月好”!

绍兴概述

中华第一大都会绍兴
绍兴古称(会稽kuài jī、山阴),浙江首善、北上南下中转枢纽,有“天上仙都”的美誉,天下第一富贵 
会稽古今大都会

  会稽古今大都会

风流城、古典美学第一城、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贵族城市的巅峰、浙江历史文化第一城、浙江新商都、浙江经济文化商业金融中心之一、长三角区域中心、华东重要交通枢纽、中国民富前八、国际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构建绍兴都市圈。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夏朝开国之都、魏晋第一大都市、隋唐东南第一都、宋朝都城、宋朝诞生中国第一座城市立交桥。宰相元稹赞“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赞”仙都难画亦难书”。赞“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诗仙李白孤篇盖全唐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赞“一夜飞度镜湖月“。赞“会稽风月好”!
绍兴是夏朝开国之都,春秋越国首都,魏晋第一大都市、隋唐东南第一都、吴越东都、宋朝都城和南明首城,几千年来一直是大都会,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会稽山阴也就是绍兴。
仙都绍兴(会稽),几千年来一直是大都会。
夏禹帝大会万国诸侯于绍兴,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秦始皇不远千里来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兼有“天子之气”和“霸王之气”的会稽表示敬意;
晋元帝赞会稽是中国军政经济文化时尚中心,魏晋第一大都市、衣冠贵族风流遍地;
隋炀帝倾慕会稽富甲天下、繁华艳丽,为游历绍兴而开建大运河,建造会稽宫;
唐太宗为求兰亭序设局,越州为国际大都市、东南第一都,贵族名流尽情唱游会稽。
宋高宗建都绍兴,造天庆宫,在卧龙山种植中兴柏,以期中兴国统,盛极一时。
明末以绍兴作为南明首都,意即浙右龙腾,红楼梦林黛玉潇湘风流影射绍兴。

天上仙都

仙气——八月乘风入会稽,明月楼中吸玉笙。 仙境——我昔曾登会稽顶,逍遥疑在羲皇前。
仙梦——当时惯听山阴雪,东风吹梦到清都。 仙都——仙都难画亦难书,满山楼阁上灯初。
湖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锦绣——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泱泱——兹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 华夏——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
华贵——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天城——越溪阆苑繁华地,珠翠烟霞灯影里。
繁华——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高雅——潇洒王郎亦胜流,今年何事阻清游?
王气——禹驾黄龙入九霄,空山阴有百神朝。 家国——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

绍兴画舫

(镜湖新区,抵制破乌篷)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春雷醉别镜湖边,官显才狂正少年。红烛满汀歌舞散,美人迎上木兰船
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越绝开华国,翠袖列千门。画船雕鷁迅,绛袖绮霞翻。巨舶联艘至,交衢百货蕃。

绍兴诗词

会稽天下无俦、数度中华第一大都会、天下第一富贵风流城、天上仙都、古典美学第一城。仅唐诗记载,就有400多位诗人、数千首诗描写绍兴的绝代风华,为数量最多的城市,以下为诗画绍兴的冰山一角。

第一大都会

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 
会稽古今大都会

  会稽古今大都会

晋书
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左传
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晋元帝
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宋高宗
帝在绍兴府,率百官遥拜二帝。——宋史
飞翼楼而舞空兮,云镜铸而天低。兹古今之大都会兮,为九牧之冠冕。
君不见汉家筑台临咸京,图籍排比如鱼鳞。又不见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长安秋雨乃复来,山阴夜雪仍空回。他时乘兴幸告我,请扫门前红叶堆。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归思若随文字在,路傍空为感千秋。
春雷醉别镜湖边,官显才狂正少年。红烛满汀歌舞散,美人迎上木兰船。
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临流有许豪与丽,元无一个能知津。
潇洒王郎亦胜流,今年何事阻清游?当家风味今如此,孤负山阴夜雪舟。
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待写百年幽思尽,故宫流水莫相催。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千红万紫竞繁华,莺燕多依富贵家。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元稹
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元稹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刘禹锡
越溪阆苑繁华地,珠翠烟霞灯影里。
八月乘风入会稽,明月楼中吸玉笙。
当时惯听山阴雪。东风吹梦到清都。
绍兴天子曾品题,价重珊瑚何翅百。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兰亭风月应须记,人物依稀似晋时。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白居易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
大海之西浙河东,是曰会稽夏后封。地平天成五千载,职贡长与中华通。
洞天石室神仙宫,香炉紫气腾芙蓉。禹穴窈窕潜蛟龙,玉书金简今无踪。
爰升州而为府兮,冠绍兴之大号。举大享之上仪兮,即行阙而蒇祀。山郁葱以蜿蜒兮,钟禹陵之佳气。
御香四时来下兮,道冠盖以相望。拱觚稜於云阙兮,俨威颜而天咫。客曰幸游舜禹之邦兮,复逢舜禹之君。
越绝开华国,姚虞启后昆。平湖来万壑,翠袖列千门。露嫋还堤柳,风飞列寺旛。
巧笑花争艳,嬉游玉斗温。画船雕鷁迅,绛袖绮霞翻。巨舶联艘至,交衢百货蕃。
江南三月春事浓,人间处处熙东风。山阴亭下羽觞举,长安水边箫鼓从。
禹驾黄龙入九霄,空山阴有百神朝。
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仙子楼台修竹外,行人冠盖画桥阴。且作兰亭欢喜集,更论谁后又谁今。——文天祥
仙境际云霓,名藩独会稽。地繁秦望岭,民阜若耶溪。
六郡雄藩,会稽旁带,冠盖东南,几多行客。
宋祚移东南,会稽国内地。白日照城郭,相君开甲第。
越州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
越州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杜牧
会稽山阴,号为天下繁剧。
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千骑东方侯会稽。
南渡衣冠多励集,潇洒兰亭三月。天景云光摇醉眼,兴在珠宫瑶阙。
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汤显祖
长安秋雨乃复来,山阴夜雪仍空回。他时乘兴幸告我,请扫门前红叶堆。
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诗经-尔雅》
东南美箭称吴会(绍兴),名都隐轸三江外。涂山执玉应昌期, 曲水开襟重文会。——骆宾王
今关中人物不及吴会(绍兴)久矣,而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箧也。
吴会(绍兴)独行客,山阴秋夜船。谢家征故事,禹穴访遗编。——高适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绍兴)于云间。——王勃
风渡潮声来海口,雁将秋色下长安。白云凝伫山阴近,笑策潘舆奉母欢。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宋之问
君不见汉家筑台临咸京,图籍排比如鱼鳞。又不见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或著仙人号,或以大夫封。——李商隐
越绝江东第一州,邦人相庆得贤侯。去醉湖山无贺老,坐吟风月揖浮丘。
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绍兴,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
漂泊天隅佳节,追随花下群贤。只欠山阴修禊帖,却比兰亭有管弦。唤起杜陵饥客恨,人在长安曲水边。
天宽地大空明处,渐近稽山接帝城。
忆昔绍兴际,垂髫游上都。舜廊时访道,禹殿日陈谟。
江山影里,泰阶星聚,重寻古意。曲水流觞,晚林张宴,忆山阴醉。
罗袜凌波洛浦仙。谪来潭府话夤绿。应嫌曲水香尘涴,诞降兰亭禊事前。

天上神仙都

我昔曾登会稽顶,逍遥疑在羲皇前。玉京蓬岛置勿问,人间今是地行仙。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元稹
仙境际云霓,名藩独会稽。地繁秦望岭,民阜若耶溪。
八月乘风入会稽,明月楼中吸玉笙。
越溪阆苑繁华地,珠翠烟霞灯影里。——欧阳修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苏轼
当时惯听山阴雪。东风吹梦到清都。
薄日花光怀杜曲,清流竹色梦山阴。
海上正迷蝶梦,山阴未棹溪船。愿骑白凤玉为鞭。西赴瑶池芳宴。——无名氏
巨者南镇,是为会稽。洞日阳明,群仙所栖。应天上之玉衡,直海中之蓬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李白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元稹

富贵繁华都

海上东风犯雪来,腊前先折镜湖梅。遥思禁苑青春夜,坐待宫人画诏回。
千红万紫竞繁华,莺燕多依富贵家。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
今日双旌上越州,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元稹
绍兴天子曾品题,价重珊瑚何翅百。
到日重陪丞相宴,镜湖新月在城楼。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桃花春自睹,药草雨遍齐。法座高秦望,迦音满会稽。
灯火都城夜,风雨湖上秋。相逢会稽市,感叹岁月遒。
三春乐事揖兰亭。
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
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汤显祖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风流未减兰亭会,击汰千艘供洛禊。
相将阆苑楼台上,展尽山阴水墨图。
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兰亭风月应须记,人物依稀似晋时。
卿卿买得越人丝,贪弄金梭懒画眉。女伴能来看新聂,鸳鸯正欲上花枝。——《江南织绫词》
寒梅冷艳缀轻枝,误认夭桃未放时。盛饰霓裳陪越女,不施粉黛抹胭脂。
红粉萧娘手自题,分明幽怨发云闺。不应更学文君去,泣向残花归剡溪。
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
兰亭旧址虽曾见,柯笛遗音更不传。照曜文星吴分野,留连花月晋名贤。
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待写百年幽思尽,故宫流水莫相催。
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刘禹锡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
兰亭曲水擅风流,移宴向清秋。
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刘长卿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座上皆豪逸。——苏轼
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
越艳风流,占天上、人间第一。须信道、绝尘标致,倾城颜色。
千骑东方占上头,如何误到北山游。清明若睹兰亭月,暖热因忘蕙帐秋。——王安石

华夏风流地

时人岂识衣冠会,清朗兰亭晋永和。
春风三月山阴曲,群彦流觞映修竹。一时簪冕属高风,百年文藻怀芳属。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
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归思若随文字在,路傍空为感千秋。
岚光花影绕山阴,倾国美人妖艳远。
见说兰亭依旧在,于今王谢少风流。
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李商隐
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米芾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
长忆山阴旧会时,王家兄弟尽相随。老来放逐潇湘路,泪滴秋风引献之。
旧日衣冠说开林,风流曾不减山阴。百年人物千山秀,万里功名天下心。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潇洒王郎亦胜流,今年何事阻清游?当家风味今如此,孤负山阴夜雪舟。
云门路上山阴雪,中有玉人持玉节。宛委山里禹馀粮,石中黄子黄金屑。
晋朝人物,王谢风流。冠盖照神州。春风弄丝竹,胜处追游。
无姓无名越水滨,芳词空怨路傍人。莫教才子偏惆怅,宋玉东家是旧邻。
鹤驭迥飘云雨外,兰亭不在管弦中。居然自是前贤事,何必青楼倚翠空。
欲作山阴兴尽回,良思与子把离杯。要须人境俱清绝,好抱瑶琴踏雪来。
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李白

天下第一湖

春雷醉别镜湖边,官显才狂正少年。红烛满汀歌舞散,美人迎上木兰船
今日双旌上越州,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元稹
海上东风犯雪来,腊前先折镜湖梅。遥思禁苑青春夜,坐待宫人画诏回。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李白
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白居易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
林间吹落兰亭风,松下飞来镜湖月。
到日重陪丞相宴,镜湖新月在城楼。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见说孤帆去,东南到会稽。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
黄金鸂鶒当筵睡,红锦蔷薇映烛开。稽岭好风吹玉佩,镜湖残月照楼台。
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镜湖烟水摇朱舫,锦里香尘走钿车。
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李白
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张乔
书成自写蝇头表,端就君王觅镜湖。——苏轼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李白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杜甫
禹祠行乐盛年年,绣毂争先罨画船。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会稽风月好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无名氏《越人歌》
越水稽山,乃天下之胜概。思逸少之兰亭,敢厌桓公之竹马。——李商隐
且从康乐寻山水, 何必东游入会稽。 ——李白
蓬莱阁上谁同饮,宛委山前几番歌。应向兰亭摛彩笔,曾教西子画清蛾。
锦帐丽词推北巷,画堂清乐掩南邻。岂同王谢山阴会,空叙流杯醉暮春。
东山白云不可见,西陵江月夜娟娟。越国山川看渐无,可怜愁思江南树。——孙逖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
会稽南镇夏王封,蔽日腾空紫翠重。
才名四纪蔼簪绅,王谢风流信绝伦。云路旧游群玉府,山城初见谪仙人。
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罗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广庭飞雪对愁人,寒谷由来不悟春。却笑山阴乘兴夜,何如今日戴家邻。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陆游

北京故居

故居信息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是鲁迅1924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9张)
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

故居介绍

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许多战斗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在散文《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
站在鲁迅故居的后园里朝远处望,我没有看到枣树,看到的是楼房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处,倒是有两棵枣树,由于无人采摘,枣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枣子,许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里腐烂了。
一旁的接待人员说:“那两棵当年的枣树都没了,这几棵,是后来补种上去的。”
枣树没了,鲁迅也没了,留下来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着主人回来的房子,以及鲁迅当年手植的丁香。它们已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枝繁叶茂,快遮挡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鲁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一个愿望。
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大门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铺地板,灰头土面的。博物馆负责人说:“我们原计划赶在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现在恐怕是要推迟了。鲁迅<, FONT size=4>故居的门从5月份就关闭了。等博物馆修缮好后,一起对外开放。”
鲁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门果然关着。一番纠缠后,终于准我进去看看。从正门进去,是很小的一个院子。北边是他的母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亲和他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故居的接待员说:“这不算什么很好很讲究的四合院。但鲁迅当时急着搬进来,就顾不得那许多了。”
的确,鲁迅顾不得那许多了。因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离开从前的八道湾11号——那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还有池塘,有兄弟,还有母亲。
整个宅院都由他亲自设计
鲁迅想着搬家,但他那时候经济拮据,没有钱,不得不临时搬到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住了9个月后,他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400银元,买下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院子, 
鲁迅雕塑

  鲁迅雕塑

也就是现在这座宅院。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母亲和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母亲、妻子住到了这里。
后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亲自打凿的苦井。现在周围围上了白色的栅栏,非常的显眼。只是井上被两块大石板盖住,不知道是否还有井水。故居接待员笑着回答说:“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里早没水了!”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
他的妻子独自守护在这里
鲁迅故居里转了一圈,在南房里看到有青年给鲁迅画的像挂在墙上:人依然是瘦的,眼神似乎在笑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又似乎有些哀伤,也似乎有调侃和讽刺地看着每个来的游客。
在“老虎尾巴”上,接待人员指着窗下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说:“鲁迅看书累了,就睡在这里。他和朱安不睡在一起。”
关于朱安,曾经住在阜成门内横四条2号的张大爷有一些印象。他说,他们家就和鲁迅故居隔着一道墙,只是到了1953年,要建鲁迅故居博物馆,他们家的房子被政府收购,这才迁往别处。
张大爷说:“朱安女士是缠足,而且不会说北京话,因此外出办事不太方便。作为邻居,朱安女士常托我父亲代她向上海邮寄包裹,主要是图书、资料等。有时也请求代笔帮她写信。她常给我们小孩一些糖果,还叫我们‘小宝宝’,我们很喜欢她。背后,我们小孩子称她为‘小宝宝奶奶’,不过她那一口绍兴话,我们是一点也听不懂的。”
鲁迅1926年离开北京后,朱安一直陪伴在鲁迅的母亲身旁。鲁迅母亲1943年去世后,这个没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有得到爱情的旧式女子独自守护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像影子一样消失在这个寂寞的世间。
朱安鲁迅的婚姻是一个不幸,而这种不幸似乎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
前去拜谒的人数都数不清
鲁迅离开这里已经80年,追寻前来的拜谒的人数不胜数。
接待员说:“许广平北京,在这里住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现在也常来。有时候,他还带着孙子来。那个老头,头发都白了,挺有意思的。”

探访指南

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上海故居

位于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画,还编辑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电祝贺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初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等事情。

上海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8张)
故居坐北朝南,走进黑铁皮大门,是一个小花园。走上台阶,就是会客室。中间摆着西式餐桌。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瞿秋白去江西瑞金时赠给鲁迅的工作台。过玻璃屏风门,便是餐室。正中放着广漆八仙桌,四周是四只烤花圆坐椅。西墙角是一只双层碗橱和四只圆凳,东墙放着衣帽架。这些简朴用具,反映了当时鲁迅全家的生活状况。他仅靠微薄稿费收入维持家庭生活,但对接济他人,支持革命群众团体,是非常慷慨的。在鲁迅的日记中,留有多次捐款的记载。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当年身伏书桌,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许多杂文就在这里诞生。靠东墙是一张黑铁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头,均按原样布置。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宋庆龄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鲁迅就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上挂着一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馆名为已故周恩来总理亲题。建筑外形具有鲁迅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传统风格。馆内的1.7万余件陈列品,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战斗历程,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10年中的社会和文化活动。
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时期坚决的斗争。
鲁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鲁迅搬至现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 
上海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

村)9号,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镜台上陈列着外国版画。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
三楼前间有阳台,在海婴与保姆的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鲁迅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
刚到上海鲁迅住在景云里23号时,每日总要到由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的书店看书、购书,随着交往的日益加深,鲁迅和内山完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内山完造始终如一地忠实于他们之间的友谊,并设法保护鲁迅的安全。另外鲁迅与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也有一段深厚的友谊。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为了纪念亡友,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出版、译作上。这一年他经常在病中,体重只有37公斤,可是他还支撑着病躯,坚持一遍、两遍地看校样,表达了他对亡友的无限深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终年56岁。鲁迅去世至今已60多年,他作为思想家和 
上海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

文学家的价值, 不但没有被历史冲淡,而且愈发明晰、愈益增辉。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鲁迅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的鲁迅公园内,建有鲁迅纪念馆,同时供人瞻仰。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交通指南:旅游10号线、轨道交通三号线(明珠线)--虹口足球场站下、机场四线鲁迅公园终点站,公交18、21、70、51、52、97、139等。
鲁迅先生的墓在附近的四川北路2288号的鲁迅公园内。鲁迅故居边上的6号住宅即是茅盾寓所。附近还有多伦路名人文化街、虹口体育场内山完造寓所瞿秋白故居
门票价格:8元

广州故居

白云路西段的白云楼西侧的26 号(现7号)二楼,在这里,他写下了在广州期间的大部分著作。 4月 6日,李大钊被害,鲁迅忧心如焚,他沉重地感觉到:革命的果实有可能被葬送。4月10日,当广州热烈庆祝北伐军攻占上海和南京的时候,他写下《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希望给革命的人们增加一点危机意识。

白云楼鲁迅故居

白云楼鲁迅故居(7张)
4月15日,广东方面的国民党反动军警到中大抓人,鲁迅出面劝说校方保护学生无效,于4月21日正式向中大提出辞职。 此后一直到离开广州前,他每天闭门整理旧作。在这里,他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一气写了一个新的杂感系列:《辞大义》、《答有恒先生》、《反“漫谈”》、《忧“天乳”》、《革“首领”》、《谈“激烈 ”》等,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略谈香港》等30多篇富于战斗性的杂文、散文。
1927年9月27日,他与许广平一起乘船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进行另一场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有关专家认为,对于整个一生来说,鲁迅只在广州作了短暂的停留,然而,他的革命思想却是在这儿形成、夯实的。
现在,文史专家们正在努力争取让白云楼恢复鲁迅故居的原貌,让它和鲁迅纪念园遥遥相望,增强鲁迅纪念园的纪念意义。 
广州鲁迅故居

  广州鲁迅故居

民国 广州白云楼鲁迅故居 位于广州市白云路白云楼。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层楼房。面向东南,长度因地形关系,前后不同,前约93米、后约74米、深约28米。西南和北面墙壁上刻有多处用水泥制作的“白云楼”匾额,建于1924年。原为邮政部门职工宿舍,鲁迅租赁了西侧第一道门2楼的1厅3房,于1927年3月29日从中山大学钟楼迁到这里居住。当年,鲁迅和他的好友许寿裳各住一房,许寿裳的女儿许广平和女工合住一房,会客厅在入门处。室内陈设简朴,椅子是竹制的。鲁迅的房子,窗户正对马路,房间摆满书籍。楼下西侧是走廊,面对东濠涌,以螺旋式楼梯通上二、三楼。
1927年初鲁迅到广州,住在中山大学钟楼二楼。不久,广州国民党反动当局,继蒋介石在上海制造的“四·一二”政变后,4月15日也进行了大屠杀鲁迅的好学生、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毕磊也被捕,鲁迅极力进行营救未遂,后愤然辞去了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蛰居白云楼写作。他拒绝了新权贵们的威迫、利诱以及特务的盯梢,以锐利的笔锋,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扣丝杂感》、《谈“激烈”》、《略谈香港》等著作,与这些狗狼之辈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于9月27日偕同许广平离开这里,前往上海。
鲁迅故居现尚保存完好。
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松江方塔
 
方塔  
方塔
松江,历史悠久、人文蔡萃、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1978年以园内主景方塔为中心建起这座园林。走进方塔园这一神奇的古建筑、古文物云集之地,会使您自然地产生一种怀古思贤的情感。

古塔风貌

园内主要有国家级文物宋代方塔, 亦名“兴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城厢镇东南的方塔
寺内。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公元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应袭唐代砖塔风格,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由覆盆,相轮,宝瓶及四根浪风索(均铁件)组成.方塔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均残缺零落。1975一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
方塔周围辟为“古典园林”,园内文物较多,如宋代望仙桥、明兰瑞堂(又名楠木厅)、清代陈化成祠堂、清天后宫大殿、清代表妃宫。还有仿古长廊(内有董其昌怀素贴)、古堑道、何陋轩、塔影舫、以及五老峰、美女峰等名石。方塔地基下有一地穴,内有石匣、银匣、宋代钱币、铜佛、铜卧佛及象征佛牙的动物骨骼的化石等.

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

"方塔",本名兴圣教寺塔。兴圣教寺始建于五代后汉乾描二年(公元949年),方塔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距今约900年。元末战乱中兴圣教寺道毁,只剩下塔和一座钟楼。塔身修长,共9层,高42.5米,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积方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作大修,原7、8、9层圯毁重建,更换塔心柱和塔刹。在第8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过塔顶露出8米在外。后至道光年间(公元182l一1850年)塔又损坏,由一和尚用手指血书佛经化缘募捐修塔。
近百年来,到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全部毁坏,从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门力求保存宋代原构件,换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蚀构件,如塔心木、塔刹、相轮,以及扶梯;楼板、平座、腰檐、栏杆、围廊等。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2%,还有部分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访等亦为宋代原物。再现了宋代方塔古朴秀美、玲珑多姿的造型,使之恢复了青春。

文化喻意和园林艺术

现今方塔屹立在松江县城东的方塔园中,这里当初是兴圣教寺寺址,1978年在此开拓和兴建了占地160余亩的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四周组合古代建筑文物群。这是一座长方形广场,铺饰着整齐的花岗岩。园林设有北、西、东3个园门。北部所见,石板路、石甬道、石壁,满眼尽是排列的石头。从北门进内远远可见巍然雄峙的方塔立在广场上,来到塔边,心胸顿觉开阔。南面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上面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围绕这只巨兽的其它动物和花卉宝物,会使人想到古代神话中的意境。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
"照壁",古时是作为殿宇大宅前的屏障,这座照壁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庙的照壁,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在塔南兴圣教寺院废基上的城隍庙的遗物。抗战期间庙宇遭毁,仅存照壁。今为方塔园中一处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遗物。

传说故事

方塔园北面有一座宏伟的殿宇,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北境的天后宫大殿,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是天后宫仅存的一座建筑物。因处身在促狭环境,被一校舍包围,为保存古迹,迁建在方塔园中以恢复古建风貌。天后即天妃,相传是北宋时福建莆田人林愿的第六个女儿。林愿当时为都巡检。据传天后照井梳妆,一神道出来交她一个"铜符"神物,因此而神化。她闭眼见到父亲和哥哥出海遇难,哥哥海上遭劫,父亲生还。后果应验。天后死后至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被救封为神,后又晋封为"圣妃"。从此历代相沿下来,成为护航之神,后由河南路桥北迁至宋代顺济祠,作为古建筑安置在方塔园中。
另外散置在松江县中山西路的明代建筑"兰瑞堂",为清初江西巡抚朱春的住宅,面阔5间,进深7架,柱子与梁枯大部分用楠木制成,颇有特点,俗称"楠木厅"。该厅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素雅脱俗,梁枋全系素面,斗拱均用于梁访之间,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较为少见。今亦拆建于方塔园内,用作"明朱舜水纪念堂"。兰瑞堂门前的大小美女峰石,原是明代画家孙克弘别墅中物;长廊向北有一座小花厅,厅外白粉墙内的5座石蜂,人称"五老峰",是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废址遗物,今均被取来点缀方塔文物公园园景。

现实保护

1974年,松江县对方塔进行了大修。修复后的方塔高42.5米,塔身分9层。方塔每层四面辟有壶门,门上有目梁,门内通道上施叠涩澡井,内室用券门,设有木梯,可层层登高。塔上屋面,各层腰檐、乎座和塔内楼板,均靠斗拱承托支撑。大部分斗拱保存了宋代原物。仰观塔身外形,古朴秀美,高耸入云。顶部由复盆、相轮、宝瓶等组成高达8米的塔刹。有4条铁索从尖顶分别系向9层的四角塔檐,名“浪风索”。塔檐翘角处系有铜铃,名曰“惊鸟”,上下计有36只。风吹铜铃,叮当声,悦耳动听,响彻方圆数里。登高九层外廊,凭栏俯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佛财突现令世人称奇

1974年修塔时,发现第三层的侧壁石灰层内有一幅壁画,画的是一尊新色佛像打坐图,佛像清晰,色彩鲜艳,这是上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惟一的最早壁画———宋代佛像。经专家鉴定,系建塔时的原画。修缮时还发现在塔的底层1.5米处,有长方形地宫,砖室高约3米。中间横卧着一尊涂金的释迦牟尼铜佛像,在汉白玉石匣顶上是尊涂金供养人铜座像。在铜佛像旁的两只银匣子上一个铸有追荐之母,一个铸追荐之妻的图样。可见唐宋时期佛教已在松江相当盛行。地宫中还有用象牙化石替代的“佛牙”和100多枚唐开元钱币与宋代钱币。 不过地宫已经被封掉了,所以进不去。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